心理防御机制的四个层次
$ t7 Y& Y+ K0 Y第1层——“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Psychotic”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5岁以内的“健康”孩子,也常见于成人的梦中和幻想中。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现实。在旁观者看来,他们是在“发疯”。我们往往不能靠传统的心理治疗性解释来使它们得到改变;但却能改变现实来改变它们(就像服用氯丙嗪、消除应激、发育成熟)。在治疗时,为他提供强有力的人际关系上的支持,或让他直接面对所被忽视是现实,都能使应用者暂时放弃它们。 2 V5 @2 `0 w* E' X- t
1、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Projection)——对外界现实的直率的妄想,往往是被害性的。
& E+ {8 e/ g7 u! i/ ^, V它包括:在别人身上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并对这种感知采取行动(如丰富的被害妄想),或者在自己内心(从字面上)感知到别人或其感受(如激越型抑郁症病人声称“魔鬼在吞噬我的心”)本机制与投射的区别在于,它在事实上放弃了对现实的检验。它与歪曲的区别是缺乏欲望满足感,而与内射的区别在于它仍投射那些已经得到承认的内心感受。中毒性精神病人的妄想性投射能够把那些显然不同的很多混乱的知觉组织到一起。
7 k; R3 a, g3 R& b2、否认(Denial)----否认外界现实。 6 o% Q8 A# r+ `* P6 D( M
否认的对象是外界现实,而与压抑不同,较少影响内心现实(压抑影响内心的一个例子是:“我没有发怒”)。它也包括那些作为某一个人主要替身的幻想,特别是已经失去的某人(否认的一个例子是,“我能在自己的心里创造出一个新的他”)。 ) m. m9 x7 g% H6 c! ?3 ^* q
3、歪曲(Distortion)----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
# A) l7 O4 c5 q! ]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它包括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它也包括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但是与妄想性投射相反,后者因为感情的责任放在别的方面,从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而在歪曲时,不愉快的感情被它们的对立方所替代。就像在宗教信仰中所显示的那样;歪曲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效果。 4 B. ]# B: V) \/ Z' U. I4 N% u
第2层——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ImmatureMechanism) * w/ V1 t. s( ]5 l
这些机制常见于三岁到十五岁的“健康”人、性格障碍者以及在心理治疗中的成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防御机制往往能够改变那些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亲热感情(或者因为失落了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苦恼。在旁观者看来,它们却显得是不必要的。虽然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很难予以改变的,但是人际关系的改善,或者在长期心理治疗时,通过再三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也有可能改变不成熟防御机制。
8 l7 l& t5 y4 I4、投射(Projection)——把个人自己所不承认的感受归与别人。
8 C8 l" s# K" L6 r/ K/ h( [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有些人在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后可能显得古怪或易怒,但仍算“合乎法律”。 . n: y ^+ V' ~/ i( _& j
5、分裂样幻想(SchizoidFantasy)——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或者为了获得心理满足而应用幻想,或者经常沉湎与孤独的隐退状态之中。 - M1 h- U$ \1 X; l' U V& Z2 [
它往往伴有明显地逃避人间亲热感情或用古怪行为来使别人远离自己等情况。与精神病性否认不一样,应用者并不十分想(或者坚持)让人家知道他的幻想。然而,与单纯的愿望又不同,分裂样幻想可以满足个人关系的需要,也可以免得自己对别人明显地表示出攻击或性的冲动。与分离也不同,幻想所再造的是外部世界而不是内心世界。 6 {$ \2 F. V; L
6、疑病(hypochondriasis)——由生离死别(bereavement)、孤独或未被接受的攻击性冲动所产生的对别人的谴责,首先转变成自责,然后是诉说疼痛、躯体疾病和神经衰弱。 ) K1 K+ f1 W1 D9 P# W6 \, t) S; B
疑病是把别人的特点内射(introjection)到自己体内,并且因此引起了似乎可信的“疾病”。与认同不一样,疑病性内射会产生苦恼和不愉快。疑病性内射是“与自我不相容的”。这种防御机制允许应用者以他自己的痛苦或不舒服心情去斥责他人,而不会直接向他们提出要求,也不会为了别人忽视他的愿望(往往是未曾表达的)而诉苦。不包括哮喘、溃疡病或高血压。这些即不适应,也不是防御。它也不像癔症性转换症状,疑病的感情态度正好与之相反,不是泰然自若,莫不关心(Iabelleindifference). 1 l9 H" H/ c5 h2 X2 H
7、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应用者会间接地(通过被动性)或直接地把应该针对别人的攻击性,表达在自己身上。 . k4 C6 t, d/ w) w7 O/ S
它包括那些会影响别人甚至自己的失败、拖延或疾病(至少初起时)。它包括为了获得注意而从事愚蠢的或挑衅性的行为,或者为了避免处于竞争地位而一回小丑。那些已形成施虐被虐关系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既有被动攻击又有疑病性防御。 + f) W5 l) ]! S4 C2 J8 x
8、发泄(ActingOut)(旧译:潜意识释放)——让一种潜意识的愿望或冲动直接表现出来,以使自己免得意识到所伴有的感情。
" J( n( ^2 @) N* h1 ?它包括为了避免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违纪性或冲动性动作和“发脾气”(tempertantrum).它也包括为了减轻紧张心情(即主观性焦虑或抑郁)而长期滥用药物、失败、形变态或自伤。发泄也涉及以下这种状况:为了避免产生因本能推迟表达所导致的紧张心情,于是长期来听任自己冲动发泄。
$ W0 y( F/ d6 J5 s: F6 B: U L0 X N
第3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Defense) , @" o( D' ^$ P
这些机制常见于3岁至90岁的“健康”人、神经症和正在对付急性应激的时候的个体。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个人的感受或本能的表达。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个人的借口或“神经症的苦衷”。它们往往能在传统的、短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之后,作出戏剧化的改变。 & c; `8 V7 T9 f
9、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用一些从感情上看来较不强烈的说法来思考本能性的愿望,而且不付之于实际行动。观念留在意识之中,而感情却已告消失。 ) g& ]) X3 V( h
理智化包括以下机制:分隔(isol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no)、仪式性(ritual)、抵消(undoing)、补偿(restitution)、魔术性思维(magicalthinking)。这些机制之间虽然互相有些区别,但它们往往成群出现。理智化包括为了避免与人发生亲热的感情而对非生物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为了免得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强迫思维和行为也包括在内,虽然它们也可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内心置换。
% X6 @( _' K3 S* e+ z10、压抑(Repression)——表面上看起来是显得莫明其妙的天真行为,口误笔误,或者不能承认某一感官所输入的信息。可以说这是: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 2 R2 R+ Y1 i8 K! E, P
压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 w3 {5 U5 z- Y0 S# B! T: ]
11、置换(Displacement)——把自己的感情改为指向一个较少关心的(较少情感贯注的)客体(对象),而不是针对能引起这种感情的人或情景。
: L+ j" s% p' G( `# Z( D U3 D它包括用某一事物或陌生人来轻易地代替那个在感情上占重要地位的人物。开玩笑、隐含敌意的诙谐和讽刺漫画,都涉及置换。大多数恐怖症、多数癔症性转换反映以及某些偏见,也都涉及置换。 ' Y: F m( U6 K1 ~6 V
12、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与某种不能被人接受的本能性冲动正好相反的方式。
2 n7 b4 b# _5 v$ i这种防御机制包括: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 0 \% y" \; S0 R& g
13、分离(Dissociation)——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与神经症性否认同义。 ' M+ Q" N- Q" z, l' u6 |1 M
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映、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快感情而短暂地滥用某种药物或利用宗教的“欢乐”。分离比歪曲较易为别人理解,也比较体谅别人,较发泄来得短暂。
Z3 G1 O; ?2 V
7 P# n% n' O3 [! j" v, @( M* e第4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MatureMechanism)
/ r% Y1 v; I, o9 R" O这些机制常见于12岁到90岁的“健康”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把现实、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整合在一起。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美德。在应激越来越多时,它们也有可能改变成较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7 @ A2 P! G5 f2 Z1 n
14、利他(Altruism)——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 1 w- a; \1 p2 M( g6 R$ [$ x
它包括良性的建设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性服务。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满足。
1 m1 c$ c+ G4 R& [15、幽默(Humor)——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
( Q& d, W) @& A6 ^( X5 j某些游戏和滑稽的退行行为都属于幽默。与诙谐不同,诙谐是某种形式的置换,而幽默则直言不讳、有啥说啥,而且如果没有“在观察中的自我”的某些成分,就不可能应用幽默。就像希望,幽默使应用者能够忍受而又集中注意到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与之相反,诙谐往往表现出注意涣散。与分裂样幻想不同,幽默不会排斥别人。 ! `# O8 [" L* c5 o! u/ @
16、压制(Suppression)——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作出予以推迟的决定。
5 B6 p! ?- v3 D' S+ e' a这种机制包括在寻找困难时的一线希望、把已经认识到的不舒服感受尽量缩小、在困难面前挺起胸膛、想方设法予以推迟而并不回避。用压制的人是这么说的:“我明天会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确实记得考虑此事。 8 K- S, O3 I' V' s
17、预期(Anticipation)——为未来的内心不舒服感受作切合实际的预期或计划打算。
" R3 T; d! A: t# y+ h* c6 s( V这种机制包括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有目的而仔细的计划(或担心)、对死亡或外科手术在情感上有了切合实际的预科、与之同时并能够在意识中自觉运用在心理治疗时学到的“自知力”。 / O2 w2 }- j. o4 `, J
18、升华(Sublimation)——间接地或减弱了地表现了本能,但是既无不良后果,也不会明显地丧失乐趣。
" V- A4 ^) l2 K3 r1 G* @6 ?# O. _& Z它包括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攻击性,以及在真的求爱时用减弱了的方式浪漫地表达自己的本能。与幽默不同,在运用升华时,这种“为自我(ego)服务的退行”会有真正的后果。与“神经症性”防御不同,在运用升华时,本能没有被阻挠或转移,而是为之另辟途径。艺术成果就是典型范例。在投射时,个人的感情(例如,愤怒)被归因于别人。在置换时,个人的感情虽仍被承认为自己的,但是被重新定向于较不重要的对象,而且往往没有满足感。但在升华时,感情被承认、被修改、并被定向于比较重要的人物或目标,所以会产生适应的本能性满足。 - ~. g d- d, @
* H& Q. D7 k! p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