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173|回复: 1

[华北]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12-27 09:27 编辑
- }- A: c  n) G  D% ]& K1 |% i. x+ s( l7 p; V2 q; X" n) Q& S* f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8 _- V" N7 I8 a' |7 @( e
                                                                       2012-12-27 07:03:00  来源:法制日报* Q- s, U' ^7 \7 v  H) B% C$ F
- U- Y) B) N* X7 z$ {' J4 t: ?  b
[提要]
  记者张维 民政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鼓励成立为流浪乞讨人员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采取设立孵化基地、简化登记程序、探索直接登记等方式,为成立以服务流浪乞讨人员为宗旨的社会组织提供便利。发现有虐待、伤害流浪乞讨人员或非法用工嫌疑的,意见要求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劳动监察部门依法处理。
* b* `0 [' }3 E) h$ l+ X+ [% d1 L: @; J: e
    本报北京12月26日讯 记者张维 民政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鼓励成立为流浪乞讨人员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采取设立孵化基地、简化登记程序、探索直接登记等方式,为成立以服务流浪乞讨人员为宗旨的社会组织提供便利。9 S  o, R! r$ A# ], N: X
  意见明确,救助管理机构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逐步引入社会力量承担事务性、专业性救助服务。有条件的救助管理机构可向开展救助服务的社会力量提供服务场所。5 X1 p; M: C2 t& K/ |: L* r
  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构建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政策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解决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引导慈善捐赠面向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并畅通慈善捐赠渠道,激发社会慈善捐赠热情。# O/ F1 l/ I/ S( r& B" J  C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经费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生活照料、医疗救治、教育矫治等服务需求。要按照《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要求,明确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项目的资金用途、受益对象、实施地域、进度安排、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坚持权责明确、公开透明、节俭增效,严格资金管理,强化绩效评价。
/ ]) E* q& ~! B# H: ~  意见要求各地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按照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的原则,向社会公开购买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项目的内容、程序、方式和参与条件,通过竞争性方式购买社会服务,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 G4 W- A5 g) Y* B
  根据意见,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将建立评估制度,直接或委托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评估机构对社会力量开展救助服务的方式、能力、水平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对不适宜继续开展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项目,将及时进行警示、终止和公布。发现有虐待、伤害流浪乞讨人员或非法用工嫌疑的,意见要求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劳动监察部门依法处理。" t1 S" u% _, l3 H5 ?+ s3 a; L# `

5 W2 R$ q+ h$ q9 J
/ E# V8 m( D. W* l4 _8 U7 t4 U5 q) H. W6 o+ g7 ?* a$ o( ]( g

; F" e# ^6 \3 d% w* x" t8 E% q/ I# Z. i, _! q+ Q% G+ r/ D1 |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12-27/content_7875218.html

, U& j) \7 k* c+ ]0 _: I"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12-27 09:33 编辑
# C  I6 e) }1 I9 z0 u6 ^$ K# Q2 V" m" Y
      民政部关于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指导意见
3 w3 s1 i4 g. N9 e+ m6 G
                                                     $ ~: w, l. `/ i: ?* X! D4 M7 r/ \; k
                                                                                                                                                                                                                               民发〔2012〕233号
/ N! h8 i' h4 Y& a8 b( K7 y+ O2 ~* e5 C* P- R8 S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5 P5 K# A  d# }8 {1 J# U/ {

8 j! M: z& M3 D2 F+ a4 `0 s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为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制定本意见。 ; t) e* }9 D) k) O- e
) u, |9 ^( w: p7 b
. p. e: z. {8 D( Y9 k. y# L7 m
  一、充分认识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重要意义 * h/ d) e- h  K% h& Q7 r9 r. L2 M6 S

: d( j8 D# ]+ |2 {1 I3 F/ M1 W7 G% ?+ ?
  流浪乞讨人员居无定所、生活无着、身处困境,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扶。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摆脱困境的重要力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有利于及时发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保障其基本生存权益;有利于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救助服务,提高救助服务成效;有利于弘扬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精神,促进社会成员团结友爱;有利于拓宽救助服务途径和方式,形成群防群助的工作局面。各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重要意义,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开展慈善捐助、实施公益项目、志愿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 g" N( Y0 k" @: `% H/ \7 G

1 E4 w+ x: i$ {. {. f1 i$ F3 f6 [+ i. @0 E2 f/ J" g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 w* s  a9 I: x  ]2 t/ L( u( y

" n. x) n" a6 J- K
" v9 F2 k/ Q4 F) q  (一)总体要求。   V  Z/ S! v# S5 n
9 w1 {+ T5 b$ R" N

: _- `9 A3 O: w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要求,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社会化,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专业的救助服务,帮助其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8 D' k/ b% H+ U/ G- L7 X

3 h* K( B, N7 l- N& n
# B# A" n  h+ v  (二)基本原则。
2 G- n2 J$ R, S* E" J6 ?' r' D  L5 [/ a8 c3 R$ |# l
1 y" Z- F- `: E  x  L( @; k$ z; M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供救助服务的过程中,秉持公益慈善理念,扶危济困,服务社会,共创和谐。   b9 z6 a5 y1 @+ K

) @0 e# U" V" q# ?3 ^6 j
0 R  q7 Q" X. t  坚持引导培育、优势互补。通过政策指导、购买服务和能力建设等方式营造支持性环境,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灵活性、专业性等优势,与政府机构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 q3 p. K$ _9 {$ V6 A2 Y4 z
( d% t! o* u) g
6 d& }3 t' z0 M* N3 Y6 s/ A) x' ^  坚持依法救助、规范管理。开展救助服务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救助管理政策,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实行信息公开,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 _% |8 X6 o# H2 Z4 ~
4 z  k3 s6 u: R5 b) X

. Z, L# u2 X. I! {' f( @, w# M* G  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将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纳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坚持属地管理和分类指导,支持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在其业务和活动范围内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 `; X. a% N+ b
2 F( `3 Y$ [' I
/ W+ c2 X' G( v/ w  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救助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 v$ ]( z4 W! |9 u/ ]' ?- A
. D1 ~& T# V7 G( m+ N# a
7 y5 N8 |/ Y' P  (一)开展主动救助服务。各地民政部门要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纳入和谐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支持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专业性社会组织开展主动救助服务,为其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求助提供便利。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主动救助服务的积极性,动员引导支持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热心人士及时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线索,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必要的应急救助服务,引导企事业单位、工商业者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提供资金、物品、设施设备和智力支持。 # L! s3 j* I- x: p1 B8 T
' v* q  y* K; u0 _. s3 f

+ `5 E4 E& ^6 o- G; I- e9 w' m  (二)提供专业救助服务。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可以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委托等方式,由爱心家庭和依法登记的福利机构、护理机构为特殊受助人员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可以通过与社会工作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康复治疗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项目合作的方式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教育矫治、行为干预、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等专业救助服务。通过在救助管理机构设置志愿者活动基地、实习基地等形式,积极引导支持医生、教师、法律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专业志愿服务。 9 a+ I/ u$ b5 M  l
4 v, y6 r+ d# t4 z$ i
. i' d4 P' d& `8 w; y* S: y9 B. H% i
  (三)做好预防帮扶服务。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积极引导支持村(居)委会、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等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源头预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政策法制宣传,弘扬社会公德,对流浪乞讨人员及其家庭进行疏导、帮扶,促使其家庭依法履行赡养、抚养责任和义务,使流浪乞讨人员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积极动员引导职业培训机构和爱心企业为劳动年龄内具备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使其自立、自强,摆脱流浪乞讨的困境。 : S$ ^, z, M+ c# a
/ f# J; w0 t/ _( B4 _: I/ z4 m+ n

( f/ P, I" f0 {! k3 r" T  四、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支持力度。
  ]: [% ]5 e7 K6 j: [
1 m- J% H3 J1 O% {% Q9 _+ c
- X4 X. o5 d2 R# S  (一)加大政策支持。各地要积极构建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政策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解决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引导慈善捐赠面向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并畅通慈善捐赠渠道,激发社会慈善捐赠热情。鼓励成立为流浪乞讨人员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采取设立孵化基地、简化登记程序、探索直接登记等方式为成立以服务流浪乞讨人员为宗旨的社会组织提供便利。救助管理机构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逐步引入社会力量承担事务性、专业性救助服务。有条件的救助管理机构可向开展救助服务的社会力量提供服务场所。 . w9 Y& }( O7 n3 ]
$ e( t) p! G& d. z3 `7 L: `

4 P6 l" z. l8 I1 b) y  (二)加大资金支持。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经费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生活照料、医疗救治、教育矫治等服务需求。要按照《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11〕190号)要求,明确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项目的资金用途、受益对象、实施地域、进度安排、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坚持权责明确、公开透明、节俭增效,严格资金管理,强化绩效评价。
; U. a) g! M5 o" U$ z2 M  w/ C8 p9 m7 g# j! O
- q( d6 M% e) J/ _8 P/ y* h2 V' @
  (三)加大技术支持。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技术支持,定期开展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其依法依规开展救助服务。要在管理规范、服务水平较高的救助管理机构建立教育培训、实习示范基地,为从事救助服务的社会机构培养骨干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制定服务标准,编写专业教材,开发实用技术,为推动救助服务社会化打下坚实基础。 3 @8 c- V$ @: y( h1 s+ f5 {/ M

3 |# |# F% `( b+ B# O
" G; Z) N  n; P! Y' ]7 L  五、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健康发展
0 a: x, |; V1 T3 b" p9 _
( G4 U6 x7 G* Z" n" V( o9 [; k3 @+ y) j' Y& a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履行部门职责,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强工作指导,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稳步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工作。要按照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的原则,向社会公开购买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项目的内容、程序、方式和参与条件,通过竞争性方式购买社会服务,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 / M; b- V/ ^1 c, E
- {! j4 d9 Q) X8 B6 H/ a$ W7 Y5 x  W
9 w5 ]; i* \' q* t& y# Q' d$ v/ ^
  (二)加强能力建设。各地要支持和帮助参与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明确服务要求和工作准则,使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参与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加强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配置力度,完善服务设施和条件,在设施设备、工作团队、专业技能、管理制度、风险控制等方面,满足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的需要。
4 p, i* g, i5 ]' |  ?
* k1 H& J6 V/ @9 `$ Z! y/ E; C6 p6 b; T* F; a& m
  (三)加强评估监督。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建立评估制度,直接或委托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评估机构对社会力量开展救助服务的方式、能力、水平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对救助效果和社会影响好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项目要优先、重点扶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予以协调解决。对不适宜继续开展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项目,要及时进行警示、终止和公布,做好项目终止等后续工作,妥善安置受助人员。发现有虐待、伤害流浪乞讨人员或非法用工嫌疑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劳动监察部门依法处理。
3 O- y8 p8 }5 m* H+ S. ]* l* Y
/ p. G* p, j4 L8 y2 C7 G/ g2 z
. p6 z! x* y: l. l- g5 t+ U  (四)加强引导推广。各地要密切关注本地区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现状和趋势,引导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公开财务收支。要注重培育先进典型,对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贡献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充分发挥社会声誉良好、管理服务规范、专业能力突出、工作效果显著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公益项目的引领作用。要通过交流、示范、激励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 x0 F1 `9 Y8 ^% o! B6 O6 @9 ]& K$ W2 y. Q% o

( L, N/ T; x! h' G, _# `1 _8 u. X  
  m* n0 z( D9 T
  w- y/ O7 D% p! Z, l                                                                                                                                                                                                                                      民政部& r, n$ t# B5 i0 h3 p$ @

/ P9 N& [1 h5 s: v& M% c! D  ^; X/ v  . \2 H3 N2 R: I7 j/ \* F3 g; T
                                                                                                 2012年12月22日! {5 \3 v) |. R% l7 t3 v) f
/ \: b6 [. H! g

; Q# w/ @: @$ x( ^0 h3 U$ J3 @5 M( d
! z6 H: r7 e3 |/ ^5 n) L' i$ G$ `0 m6 `

) W. N( q2 x' N1 y' ^/ N& _; ?原文链接: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zdshbz/201212/20121200398914.shtml8 F4 ^9 i, P& O0 W' v* }/ ?4 j& S.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0-27 03:32 , Processed in 0.06358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