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a Colby(美国休斯顿大学社会工作研究院院长、全美国社工教育协会主席) \/ O" I; P' V2 h- f5 v* |) F我第一次踏入中国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在几十年间,中国无论在科技、人文和经济上都有很大的转变。我相信这种转变在未来会持续,在社工界,转变会带来社会工作制度的成长。我每次到中国都会有新的启发,这些启发来自中国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思想等,中国的社会工作面临很多机会,希望中国找出适合自己的社工发展道路。 - W/ H- |$ _4 F- Y* d
John Ang(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工作学系资深研究员、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亚太区副会长) 0 }' E& v' M# y: |中国当前应当要培养社工和社会理论家,开展彼此之间的对话,鼓励社工从工作实践中抽离,进行理论的探讨。个别的模式要进行不断的检验和长时间的探讨,给予社更多自由的空间和发展。 / F$ K9 q2 }! p5 h, w
Eric Blyth(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人类与健康科学系教授、《英国社会工作期刊》编辑) ( g9 u/ _( y: {
我为中国和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感到高兴,受到鼓舞。我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建立不同的模式,因为每个地区、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需要。鼓励社工的制度发展时,可以考虑每个地区独特的需要,以提供最合适、到位的社会工作服务。 % f+ a) Q" ~1 ~8 L4 D
Karen Healy(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社会工作及人本服务学院副教授) ! v4 T4 o9 U O) ?7 M: z
我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有很多发展的机会,也为中国的起步感到鼓舞,因为中国人开始意识到社工与义工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这是走向专业化的开始。另外,我很高兴看到中国的政府在社会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因为政府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我认为,政府的政策还可以更加着力培训刚毕业的社会工作者,因为他们将会是未来的栋梁。8 R. Q9 r3 e, ~.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