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粤清流社 于 2014-1-2 09:31 编辑 1 g8 @9 D# T9 a+ ~1 {
! I/ i% G# d% \0 X 督导知识之今天我们怎么做督导
5 b2 \1 C7 x) B& v2 m( W( V, G, f: M7 e" {3 D" `1 d. g- \4 f, q
/ K0 d7 o2 V+ L4 V& _! |- P# v' ^! o
督导是社会工作者提高业务与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是机构管理平稳运作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扮演着保障服务质素和遵循伦理规范的“守门员”角色。在实际操作中,督导模式可大致分为行政性督导、教育性督导和支持性督导等三类。
, P8 Y" n2 y& t+ F! {3 A- H2 P' e9 ^6 g
“行政性督导做什么?”' B7 G( g$ i9 H' P4 d
按照我的理解,行政性督导的主要作用是协助机构全方位提高领导管理能力,进一步化解矛盾、激励工作士气,增加沟通渠道,提高工作绩效。
% W7 B% Z$ A# B+ U) l( S “教育性督导做什么?”1 |- ~5 K+ D3 b' F% _
教育性督导的主要作用是培训、指导社工,武装员工的技术文化能力。其基本上起到了教会了社工员作为一个助人者所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的作用,并完成了第一个成长,即知识结构的转变。在初阶社工员的起步阶段,专业化的工作思路和处遇技能,需要被特别强调,而这些几乎是全世界共通的。督导者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育初级社工员面对问题的思路和处理能力,即完成专业助人者成长的第二种成长,即思维方式的转变。
1 P) J& Q' z' `; V4 B
/ f# ~" m7 S( V8 N“什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1 \6 }9 z: w( i) `, T4 S, \( e; f1 R 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指逐渐学会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来看待各种各样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比如学会应用行为主义的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各种良好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形成机制;学会应用家庭系统理论来分析家庭内部权力分布和关系影响;学会应用增能观点来分析优势,增加案主自我应对困难的能力等。
, T/ U# O) P- N% @4 d% }9 _
5 y* h8 |9 e* I9 n& R“如何训练社工员的思维方式?”* D: ^7 s8 w- o$ A
此时,督导者对于被督导者,有时就如师父带领学徒般进行教育训练。督导者必须是思维敏锐,头脑清楚,直指要害的。他可能需要给初阶社工员扩展思路,培养思考能力,但是最终必须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思路和处遇策略。只让初阶社工员肆意发散思维,而不聚焦、不给出比较明确的建议,并不是适宜的督导方法,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社工起步阶段,无论是行业还是个人的专业化应该起步于“麦当劳化”,即规范化运作。以这个为起点,积累一段时期之后才能使社工员走上更加自主、自由的“艺术化”工作方式。督导者明确的教育、指导功能,正是让初阶社工员从“麦当劳化”走向“艺术化”的必要条件。
: s* {5 J5 @ l5 D: e: d. t h3 r4 n! O( u4 b
“行政性和教育性督导的作用和限制是什么?”
1 X) P1 L3 |/ U/ W" r3 v/ t$ ] 综上所述,督导在行政和教育方面的功能有助于被督导者更好地服从机构政策和规则并实践机构理念与服务内容,也有助于提高机构管理能力;也能在社工员具体专业成长中发挥训练和指导的作用,以提高社工员的工作品质和专业素养。( [! Z" C2 ~1 k, F/ H5 j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积极倡导组织内部的民主氛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关系僵化的局面。社工员与管理者的沟通能够自主地直接反映,也不再需要行政性督导成为间接传达者。另外,随着越来越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自我成长,社工员会更加注重自主学习。此时,督导者需要强调的是培养社工员自我引导和自我规范的能力。笔者认为,行政性和教育性督导的日渐式微,本身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管理水平和社工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 W/ P; ~/ P; W+ w+ a; ~
9 p( y+ y, m$ i6 i# n“支持性督导模式下工作关系是怎样的?”
' a8 k, U" n4 R; X5 D5 ` 相对于行政与教育性督导,在支持性督导模式下,督导者和被督导者之间不再是“指正和教导”,更不是“上级对下级”的权威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和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的、陪伴的。0 Z) Y+ p9 ~: y* f
" z( G& |$ b: P! \, H
“支持性督导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 G9 }5 R- v' f a( h- `$ G( l 督导者的工作,除了促进社工员服务的责信、伦理持守,以及或多或少涉及传统的行政、教育功能之外,还包括了开发、发现、强化受督导者自身的资源。此时的督导者不再是带着专家的面具来教育、指正社工员,而是陪同社工员分析其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专业素质,塑造健康人格,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当被督导者在服务中受到质疑与伤害时,督导者需要及时给予安慰,并鼓励其勇于面对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当督导者察觉被督导者有职业倦怠征兆,或者已经出现倦怠情况时,应提供情绪支持与压力管理。# q9 g7 n+ O7 R' [# A5 I3 D$ O
" w) A' R; p4 {! B! x1 Q/ N3 g
“如何正确看待这三种督导模式?”. A+ j/ J- A2 A% t+ {
这三种督导模式各有侧重、各有长处。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机构和社工员的特征,在不同情景、不同发展阶段,应恰当选择不同的督导模式。而督导模式的选择,这本身也是一门实践学问。, |. C0 x7 Q2 K+ u0 h9 r; S
% z1 S' x$ e+ }: L9 U! O7 R6 g
“初阶督导者如何成长?”3 e) Q+ ]3 Z J& `; X! ^ U# a% S
在当前的社工专业环境下,很多承接督导工作的从业者,在没经过长期培育、严格训练的情况下即成为督导者。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但帮助不了别人,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实务督导是一门实践智慧。只有躬行于实践,在实践中多体验、感悟和反思,才能获得丰富的实践智慧。
& h8 t: u$ m; e 同时应明白,督导者自己也未必对每一种工作情景都十分掌握,也不能了解所有的介入理论和方法,但是督导者自己必须具备专业视角与思路,并能灵活提供给受督导者。基于此,督导者需要特别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习边实践,逐步实现自己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结构性转变。; `5 l4 Z o Y; Z w- i
像所有人一样,督导者也需要经常解除缠绕在自己心头的困惑,也需要经历内在的成长。初阶督导者接受资深督导的指导,以及加强同行交流都是很好的方法。没有指导、没有交流的学习,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督导者接受督导,除了可以增强其对专业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对自己的盲区和不足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促使自己专业思维方式和督导技能的提升。. {3 A3 p9 N0 h4 C7 w+ H
3 | x" I) d1 E9 U) H4 d
(赵 环) Y3 |/ T* o- E
4 J! h$ ?' R' v6 V) X: ^
( Q2 I2 j- U4 D* W J1 [
; F7 j2 G9 a" }
原文链接:http://cncasw.blog.163.com/blog/static/16913796820108301026346/
6 g4 r% I3 R!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