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a7 `$ h0 v. ?, d0 q5 ]5 Y
■本报记者 姜业庆; J. H4 {( Y. W
3 W7 L* Q. }8 Y) r+ O
3月20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的《贫困地区小学生缺鞋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细分性强、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在国内公益领域开创了先河,有望为中国公益模式的创新提供重要思考启迪。 - ~" Q! [( l1 b) V) T + e; u- O. P- f1 O% d 同时,该报告的出台也被业内视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尝试,被看作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精细化、专业化的发端,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公益事业走上专业化之路,采用更科学的运作、管理模式,以及有效解决“供方”、“需方”的信息和物资相匹配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启迪。2 K" ~4 a: |1 k9 Y& t
' G* g. ] k0 k
长期以来,国内的公益慈善捐赠存在着“不问所需,我有啥我捐啥”的现象。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很多迫切需要得到援助的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一下子收到很多本根本用不完的字典,收到很多不合身的衣服、不合脚的鞋子……正如该《报告》所述:N县受访的两所村小的小学生们获得的少量鞋类捐赠,捐赠者直接将鞋子寄到学校,由学校安排发放。该村小的校长谈到此事时说,“2012年收到过一批鞋子,我们看情况就发下去了,有的孩子给了2—3双,但有的一双都没有,因为没有适合他的尺码的鞋子”,甚至“有小学生领到的鞋子是40多码的,根本没法穿”。/ q6 N' a7 N* A9 N8 E1 Q0 ~9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