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笑
! B6 d% Z+ ?* E+ M; m8 T9 I
' K+ N# V, M; z- r# D4 c一说到拆迁,自然就让人联想到“钉子户”,这是内地不少城市建设遇到的难题。但在香港,居民配合房屋拆迁重建,却开展得比较顺利,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
+ E& Y. u$ z. N0 d! ?
% j) m; Z$ t, z3 R) f近日,羊城晚报记者探访了香港最后一期即将整体重建的公共屋邨———牛头角下邨。绕牛头角下邨走一圈,记者发现残墙上并没有被画上一个个鲜艳的“拆”字。国内多见的开发商暴风骤雨般的拆迁举动,在香港也几乎已经绝迹。' z' U! k9 I& I% T& S( w; B! X
2 S; ]2 T% ~; F
香港圣公会服务总监李秀霞说,早在8年前,香港政府便购买了香港圣公会的社工服务,让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社工提前进驻屋邨,与当地居民建立感情。他们利用专业知识和协调能力,在政府和居民间做“和事佬”,及早了解各家各户的实际需要。
$ c0 Y5 }0 @+ Q6 f6 p# N# M" B; S1 Z: L
李秀霞说,别小看这群大多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社工,他们有很多办法,使几招就能让顽固的居民最终信服———
; b' C2 O% O3 r( P7 I3 d/ x, o! i' ? [, {
招数一,从服务做起。社工的服务意识很强,看到屋邨住的多数是独居老人,他们马上启动“安居100分”独居长者生活支援计划,嘘寒问暖的关怀把老人们逗得乐呵呵的,拆迁带来的烦心事也随着被抛之脑后了。
k/ j9 Y( z) ~' @) H1 y- z, c9 C `. {+ F$ ]! [: t" Q
招数二,挖掘领袖人物。动员居民参加活动必须有人牵头,社工们通过服务跟不少老人结成好朋友,召集大伙就有“头目”了。每逢需要和社区沟通的时候,就先找这些“掌门人”来了解大家的想法。. F8 E' E# N) U6 ~9 b( W( j
3 U0 n# Q8 V- z- ]
招数三,让居民也参与重建。社工为他们建立起重建权益咨询站,居民对重建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向政府提交意见。社工还拿到了新屋的规划,组织多场最新重建咨询讲解会,让居民对着图纸提前挑房子,参考和填写自己心水的景观位置。7 ]; q+ y6 f) y& h
8 Q: s- D: T9 n, @招数四,让居民享有发言权。居民是新社区的主人,当然有提意见的权利。香港政府不仅让他们说,还按照他们说的做了。牛头角下邨的老人较多,居民强烈要求新小区和房屋设计要为老人生活起居着想,如加高升降机、将斜路通道变平路、行人通道加设扶手及防滑设施等,这些都得到房署的采纳。1 h+ G- s* B$ z& ^1 `2 r
: K4 ^0 }8 ], H& j' a& P& G' ?/ }据介绍,不仅仅是牛头角下邨采用了引进社工这种方法,之前其他搬迁重建的屋邨也都这样做。一栋即将拆迁的旧屋,就会有一个社工成立的社区发展中心,类似于我们的拆迁办,但似乎跟居民走得很近,加上政府也广开言路,让居民能当家作主,双方关系自然能处得更加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