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C( N* j8 @. s) B. W: z 就以少数仍旧采用单一“一校一社工”模式运作的香港社会服务单位而言,实际上很多已经和其它资源进行整合而建立综合模式。例如,有部分学校眼见学生需求大,已自行拨出资源,增聘人手成为“一校两社工”,据笔者与业界了解,有采用此方法的学校比例达到30%。另一方法则是集合其它学校原有青少年服务计划的资源(教育部门提供),例如“成长的天空”、“共创成长路”等由人手配备的服务,在一定规模上“综合化”。 3 A7 D! o: O- R7 H7 j# T4 M; ]3 E8 ]" o' I. X/ y9 O p
现时在国内,一般青少年服务未能全面达至预期目标,除了专业队伍未及发展外,亦与服务模式有关。社工一方面在需要庞杂及问题多元化下疲于奔命,同时也缺乏适当的资源整合及人力支援。更甚者,出现各系统间服务项目重迭,即使青少年服务资源增加,服务范围却未能扩大,服务效果未能深化。因此,在普遍的“一校一社工”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应配合社区内青少年问题的独特性及复杂性,发展一个具弹性,能迅速回应面社会发展挑战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也许,“综合青少年服务”模式是其中一个值得尝试的发展方案。/ W7 Z1 M; x; C# ^